《谁在妖魔化医生》 自序 白剑峰
世界上最复杂的莫过于生命。
波音飞机有600万个零件,而人体一个细胞里就有30亿个碱基对,人体大约由50万亿个细胞组成,每一秒钟内神经系统都要发出100万个以上的神经冲动指挥人体活动。人体的生理变化、代谢与自我平衡过程更是奥妙无穷。而医学的使命就是维持细胞的正常秩序。
人的生命是一个奇妙的现象:人的正常体温是37摄氏度,而人的致命体温是42摄氏度。为什么横亘在生死之间的温度只有5摄氏度?这是因为,人是由蛋白质组成的,只有多样化的蛋白质才能满足复杂的生命活动,而蛋白质对温度极其敏感。
医学的研究对象是人,而人对温度最敏感。从本质上讲,医学是关于人的生命与健康的科学,而不是关于疾病的科学。医学的研究对象不是疾病,而是生病的人。所以,医学必须有人的温度。
遗憾的是,医院带给病人的温暖回忆太少了。在很多人的心中,医学是冰冷的、可怕的、痛苦的。随着医学的发展,仪器越来越先进,医生却越来越冷漠;器械离病人越来越近,而医生离病人越来越远。原本人与人之间的医学故事,变成了人与金钱和机器的故事。这是何等的悲哀啊!
医学,从来不是一门完美的科学。在美国纽约东北部的撒拉纳克湖畔,镌刻着特鲁多医生的名言:“有时是治愈;常常是帮助;总是去安慰。”这与其说是概括了医学之功,不如说是坦言了医学的局限。这种局限既来自生命现象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,也来自医生作为人而非神的特性。医学不能治愈一切疾病,也不能治愈每一个病人,但医生的职责就是帮助病人、温暖病人。从这个意义上讲,医学不仅是维系人类自身价值并保护其生产能力的重要手段,更是人性的传递、情感的延伸。医学是最具人文精神的学科,医生是最富含人情味的职业。医学的本质是人学,抽去了人文精神,医学就失去了灵魂。技术与人文是医学的两翼,缺一不可。没有技术,医学没有躯干;没有人文,医学没有灵魂。一座医学的高峰,必然是技术与人文的交汇点。
敬畏生命,是医生的第一品格。如果没有对人性的尊重,手术刀和屠宰刀没有任何区别。一名医学博士在为死者做完病理解剖后,面无表情,扬长而去。也许在找到死因这一点上,他是合格的医生;但他不为死者整理遗体的举动,则说明他的眼中只有“病”,没有“人”。虽然他面对的是一个死者,但死者同样需要被尊重。对待死者的态度,折射出对待生者的态度。真正的医生,是深怀悲天悯人之心的大善者。
医生和患者是一对永恒的矛盾,医患关系是一个永恒的话题。客观上讲,医患矛盾是社会矛盾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反映。医患之间的冲突,实质上反映了社会群体在经济利益、价值取向、文化修养、道德水平、法律知识等方面的冲突。站在医生和患者之间,我有时是矛盾的。从患者的角度看,得出一个结论;从医生的角度看,得出另一个结论。为此,我努力保持一个客观、冷静、公正的立场,消除医患之间的隔阂、误解甚至怨恨,减少社会进步的风险和代价。从这个意义上说,记者是沟通医患的桥与船。
医学的故事,在本质上是人与人的故事。作为一名记者,我试图以社会和人文的视角来研究医学。在本书中,我记录了当今医学的冰冷与炽热。无论是赞美高尚无私,痛斥麻木冷漠,鞭笞卑鄙丑恶,其目的都是为了唤醒人的尊严。其实,记者本应是世界上神经最敏感、最丰富的人,他们时刻感知百姓冷暖,传递民生疾苦,表达社会良知,为丑恶而痛,为不平而怒,却不能为利欲而麻醉。
医生和记者有很多共同点,两个职业都需要集热烈的情感和冷静的理智于一身。医学大家张孝骞曾这样形容自己的一生:如临深渊,如履薄冰。北京协和医院郎景和教授说:医生的手因谨慎而颤抖。其实,记者何尝不是如此?医生拯救人的肉体;记者拯救人的灵魂。白纸黑字,落笔千钧。一言不慎,谬种流传。惟有秉持公心,才可无愧苍
发布于 2010-07-17 07:25:52 IP 属地·中国|河北省|邯郸市
治小儿顽咳效方 3010评论
皮肤病图片大全(1000张之多) 2829评论
医生营生绝活---简方疗便秘 2647评论
新农合受益方排名 2604评论
小儿感冒咳嗽输液特棒的方子(我的临床经验常用方) 2379评论
2011年,新的一年,基层医生网每日红包继续!!! 2368评论
灌肠治愈儿童咳嗽的处方。 1704评论
孕妇牙疼怎么办? 1703评论
看看我治疗的小儿咳嗽处方. 1564评论
搽痔疮肿痛简效方 1551评论